WFU

2016年3月13日 星期日

<慢食>,準備好展開味蕾的下一段旅程了嗎?

作者:朱為民




瑞士的Interlaken旁邊有一個湖叫做Brienz,我乘船悠游於平靜的湖面,湖水湛藍。

兩旁夾岸的青山翠綠,天空萬里無雲,心靈平靜澄明。這麼好的景色,理當不忍將眼光移開才是,我卻死盯著這本書猛讀,只偶而抬起頭來,望望湛藍的湖水、夾岸的青山。


食指大動


如果你喜歡這本書的風格,這是一本會讓你上癮的書。

之所以會上癮,並不是因為這本書的娛樂性,當然,它是具備娛樂性的。作者身為美食記者,旅居法國多年,在書中多次提及他那誘人的法國美食經驗,無論是餐廳的氣氛、侍者的周到、數十種紅酒白酒的香醇、更令人贊嘆的是--那些菜!來一道黑橄欖慢煎海狼鱸魚:你盯著這道菜,橄欖油和魚的香味像兩股美麗交纏而隱形的幽魂,在你的嗅覺敏感邊緣遊移,若即若離,不聚不散。或是另一道鵝肝小熬蝦:凹盤裡盛著溶化的滾燙的鵝肝,恰恰將巨型的小熬蝦燙至五分熟,上面覆著一片海棠葉,海棠葉上一叢亂草般的沙拉,而燙得粉紅的小熬蝦正像水塘裡悠游的小蝦,小小的淺盤,亂中藏序,鋪排如一幅精緻的小畫。

我當時坐在船上,望著湛藍的湖、翠綠的山,食指大動起來。



文化反思


但是美食並不這本書的重點,真正讓我著迷的是,作者經由法國食文化,對於中國食文化、以及台灣食文化的反思。

謝忠道用了很多角度來思考這個主題:吃飯的快慢、對於吃的態度、味道的真偽、廚師的名字、法國的餐飲評鑑制度米其林、葡萄酒產地認證制度AOC、對美食的文化思考...林林總總,在這邊也無法一一道來。不過正如同作者在序言所說的一般,每讀一篇,心中已成型的思想或是習慣就被衝擊一次,對於這件事,就此改觀。當然,文化上的比較,有時並沒有好與壞的分野,但是我相信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的態度和方法都值得我們借鏡並學習。

生在台灣,長於軍校,從小就被訓練成金剛不壞之身,每每用餐,快者,可在10分鐘內結束,慢者,卻也難超過一小時。看完這本書,我開始學著吃慢一點,慢慢的品嘗箇中滋味,慢慢的與好友聊天;面對一杯果汁,我開始揣測它的純度,我究竟是在吃糖精,還是喝果汁? 記得上次到台北一家法國小館,看到廚師的名字大剌剌的放在門外招牌上,我知道這裡的菜應該不會太差......

正如作者在序言裡所說:食不單單是喫,而是咀嚼、是享受、是品嚐、是玩味、是精緻的完成...

願大家每天都能享受,吃飯這件單純,卻又複雜的事。